秦楚網-十堰頭條訊 通訊員 李毓霞 趙為璘 報道:一次普通的病理活檢,竟發現一例罕見??!困撓一名37歲三孩母親的怪病,在太和醫院病理科終于得以精確診斷,這為患者此后的精準治療找準了方向。
三孩母親下腹疼痛、陰道間斷出血,原因不明
今年8月,劉女士(化姓)因三胎后下腹疼痛不適、陰道壁少量出血、淋漓不盡,來到太和醫院婦產中心就診。婦科醫生仔細評估之后,常規地取了活檢,送往病理科進行診斷。
切片制作完成后送至病理科主任醫師袁玲玲手上。婦科樣本是病理科最常見的樣本類型,每年病理科要診斷數以萬計婦科活檢,但這個病例讓袁玲玲感覺到了異常。在顯微鏡下,她觀察到通常在婦科樣本中很少見到的嗜酸性細胞。憑借多年積累的診斷經驗,她感覺這個病例不簡單。
歷經艱難,多措并舉,精準診斷
為了診斷清楚,袁玲玲查閱了國內外的最新文獻,沒有發現什么有價值線索,接著組織了科室的第一次疑難病例會診,眾人的意見也不統一,她陷入了診斷困境中。作為刻在病理醫生骨子的記憶,她明白詢問病史的重要性,于是袁玲玲開始聯系患者,患者也十分配合,當天下午就來到病理科。
患者可謂命運多舛,多年前因甲狀腺腫大行甲狀腺全切手術,手術6年后,原手術處瘢痕增生壓迫氣管,嚴重影響呼吸,患者被迫接受了氣管切開術?;颊呱眢w狀況較差,牙齒幾乎已經掉光,說話都極其費勁,很難清晰地描述病史。就在這種溝通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袁玲玲靠著耐心、同理心及專業性,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溝通中,捕捉到了關鍵性的“線索”:患者2013年曾在華西醫院診斷過頸部淋巴結郎格罕氏組織細胞增生癥!此時的她猶如醍醐灌頂,一下子有了診斷方向。
第二天一大早,袁玲玲立即完善了相關免疫組化檢測,并且組織了第二次全科室疑難病例會診,結合患者病史、免疫組化結果和相關文獻報道,終于確診了這例罕見累及部位的“怪病”。確診后,患者又借片到武漢會診,結果與太和醫院的診斷完全一致!
從單部位發展到多部位,并且是從頸部淋巴結發展到宮頸部位的郎格罕氏組織細胞增生癥,屬于少見病中的罕見病例,連教科書上都很少提及。目前國內外文獻僅有不到10例的病例報道,治療可選用藥物、手術、放射治療或化療。這也是太和醫院病理科歷史上第一例確診的宮頸部位郎格罕氏組織細胞增生癥。
近年來,太和醫院病理科飛速發展,新技術新業務層出不窮,診斷水平逐步提高。據病理科主任湯顯斌介紹,多年來,太和醫院病理科診斷了無數例諸如此類的少見病、罕見病,在剛剛公布的2023年艾力彼“地級城市綜合醫院醫技??婆判邪?rdquo;中,太和醫院病理科排名全國第七。
。